紫砂文化起源于何处?我们来看看古籍中是怎么说的。这里重点考察三个明代古人以及他们的书籍或文章。
第一个人,周高起(1596-1645),江阴人,到宜兴来游玩,路过当时的紫砂博物馆朱萼堂,采访记录了一些信息,写了一本书《阳羡茗壶系》。但回到江阴后,因为清兵入侵被杀了,此书到几十年后才正式出版。书中记载,紫砂起源于“金沙寺”。
第二个人,吴梅鼎(1631-1700),宜兴人,名门望族,吴颐山的后代,紫砂博物馆朱萼堂的主人。他写了紫砂史上第一篇优美的文赋《阳羡茗壶赋》,其中记载紫砂起源于“南山”。
第三个人,周容(1619-1679),当时的著名文人、社会名流,宁波人,他也是来宜兴探究紫砂壶的问题,被吴梅鼎热情接待,他写了紫砂史上第一篇详细介绍紫砂壶制作技艺的文章《宜兴甆壶记》,其中明确提出紫砂起源于“大潮山”。
以上是三个人和三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再补充几个问题:
一、南山就是大潮山。
为什么这么说呢?纵观历代宜兴县志,虽然南山多数为泛指,但确有所指的是大潮山。明正统间武进王俱《南山十景诗序》云:“去宜兴东南五十里有山,名大潮山,以其在县城之南,故又名南山。”清乾隆间海宁吴骞厘补《阳羡名陶录》按曰:“大潮山,一名南山,在宜兴南,距丁、蜀二山甚近,故陶家取土便之。”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曰:“大潮山,一名南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金鸡墩,内有洞,可容纳二三十人。”
而有些学者认为南山是铜官山,这是错误的。县志中说的很清楚,铜官山是君山的俗名,君山又名“荆南山”,“荆南山”跟“南山”怎么可能是一座山呢?“李小强”跟“李强”是同一个人吗?
二、吴骞的错注
《宜兴甆壶记》是全文收录进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的,而吴骞认为“大朝山寺僧”是周容的笔误,自以为是地注释为“当作金沙寺僧”,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错注。
因为前文已讲过,南山就是大潮山,吴梅鼎和周容写的文章互相印证,完美无瑕。且周容指出“始于万历”,而又有学者考证出吴梅鼎的“余从祖拳石公”是指的吴正志(1562~1617),吴正志读书时正是万历年间,所以这两本书所记载的时间、地点、人物(供春)都完全吻合,不可能存在笔误或搞错了。
三、《赋》和《记》有没有参考《系》?
吴梅鼎因“有客(周容)过阳羡,询壶之所自来,因溯其源流,状其体制,胪其名目,并使后之为之者考而师之。是为赋”,写得很清楚,显然他和周容都没有读过《阳羡茗壶系》,否则,就没必要再“考而师之”。且《记》和《赋》并不是在《系》的基础上成文的,所以《记》和《赋》同样可以作为研究紫砂壶起源的依据。
四、《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1、《系》虽然成书最早,但不一定出版最早。《系》成稿不久,周高起即被清游兵所杀,书稿为其弟周荣起收藏。《系》何时刊印成书,情况未知。目前所见最早的单行本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王晫、张潮所辑“檀几丛书本”。
2、《系》明显是经过后人篡改的,他在书中写到“故茶至明代”、“明代良陶让一时”,这显然与时代不符。明代人称呼明代,只会说“国朝”、“本朝”或“大明”,不可能直呼“明代”。而吴梅鼎和周容的书出版时,他俩还活着,内容被篡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3、《系》中关于供春制作紫砂壶的方法,已故紫砂学者韩其楼认为是“作者的想当然”。而《记》中的制壶方法则基本正确。
结论:
1、吴梅鼎和周容的书能对得上,可互为印证。而周高起的书为孤证。
2、吴梅鼎是宜兴吴家的嫡系后人,周高起写书的素材来源正是他的堂兄吴迪美,吴梅鼎亲自写的书显然可信度更高。
3、紫砂文化起源于大潮山福源寺的说法更为可信。
综上所述,整理出思维导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