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向南山拾堕樵”——南山到底在哪儿?

图片

“惭予亦忝春官属,思向南山拾堕樵”是吴仕的一句诗,出自《颐山私稿》。吴仕当过四省学政(类似教育厅厅长),隶属于礼部。古人称礼部尚书为春官,学政是春官的下属。这句诗的意思是:惭愧啊,虽然我勉强也算个礼部的官员吧,但其实我还是很向往那种在南山自己捡柴火的悠闲田园生活。——而这个南山,正是吴仕少年时代经常去的大潮山。

最近偶然间拜读了一位紫砂才女的文章,深受启发。只是其中有一段反驳徐鳌润老先生关于“南山”位置的话,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她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图片

首先,《荆溪疏》是王樨登写的,《南山十景诗序》是王㒜写的,这是两本书。王㒜比王樨登整整大了111岁。这也许是才女的笔误,暂且不论。

才女的意思很明确:因为《南山十景诗序》中出现了“玉女潭”字样,所以南山不一定是大潮山,而很可能是靠近玉女潭的一座山

那么,《南山十景诗序》原文到底是怎么写的呢?其实这篇序文很短,两三分钟就能读完,文字也通俗易懂。如果把其中一段描述人物(沈氏)的部分去掉,那么原文就更短,现摘录如下:

去宜興東南五十里,有山名大潮山,以其在縣城之南,故又名南山。盖其西自銅棺、離墨諸峯蜿蜒東邁,至此而矗然隆起,秀㧞竒偉峻極于天;東則偃然伏,下瞰重湖而止,其山川之秀氣磅礴而郁積於是焉。盛而發洩,韓愈氏所謂水土之所產,竹箭之美,千尋之名材不能以獨當,必有魁竒之士生其間。
……
夫所謂十景者,南山其一也,去南山十里爲太湖,周三萬六千頃,禹貢所謂震澤是也;涉湖而南爲石蘭渚,風土記云其山多產蘭花;去蘭山西北十里,有谿名罨畵,以其兩岸多藤花,春時照映水上如畵,谿因名;泝溪行二里所,有山峭㧞,中一竇嵌空,遊者秉燭深入,歴百磴,閱竒怪萬狀,名張公洞洞之南三里,有玉女潭,唐權德輿稱陽羨佳山水,以潭爲首;至陸希聲罷相,其窮幽極深,又獨取頥山;蘇長公自黃移汝,買田陽羨,居蜀山之陽,二山皆罨畵谿所經流處,巖壑清絶,固宜二公所取。自唐宋至今數百年,其遺址眇乎無存,而所謂陸相山房、東坡別業者,其名猶不泯,謂非以人而不以山乎?懋常甫居常暇日,或泛舟或䇿杖,登山臨水,以嘅想昔賢之遺風。至於遊劇而倦,則又仙府僧廬以少憇焉。如天申宮在洞側,福源寺之在大潮山頂者,亦皆擅有竒勝,又胡可拘其異敎,遂棄其地而不取也?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的意思是:

宜兴东南50里,有一座山叫大潮山,因为在县城南边,所以又叫南山。
南山十景:
第一就是南山。
第二是(以南山为基准)十里外的太湖,又叫震泽。
第三是石兰渚,在太湖南边,又叫兰山。
第四是兰山西北10里,有一条溪叫“岸画”,因为岸边有花。
第五是沿着岸画溪走2里,有个地方叫张公洞。
第六是张公洞南边3里,有个地方叫玉女潭。
第七颐山(没说具体位置,从上下文看,应该离玉女潭很近)。
第八蜀山(没说具体位置,但在岸画溪流过处)。
第九天神宫(张公洞边上,估计是道观)。
第十福源寺(大潮山顶)。

这样看来,《南山十景诗序》的描述是非常清晰的,先开宗明义:南山就是大潮山。然后以南山为基准,十里外是太湖,太湖旁边是兰山,兰山往西北10里是画溪,画溪2里外是张公洞,张公洞3里外是玉女潭……这分明是一份清晰完整的旅游路线图。

怎么能仅凭文中出现过“玉女潭”三个字,就认定南山不是大潮山(而是玉女潭附近的一座山)呢?这是什么逻辑?

再说,南山是大潮山,在史料中并非孤证。除了王㒜的《南山十景诗序》,清乾隆间海宁吴骞厘补《阳羡名陶录》按曰:“大潮山,一名南山,在宜兴南,距丁、蜀二山甚近,故陶家取土便之。”,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曰:“大潮山,一名南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金鸡墩,内有洞,可容纳二三十人。”

所以,徐鳌润老先生认为南山就是大潮山,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