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点预感,台湾的徐鳌润先生已有一两个月没有来电话,会不会是出问题了?因为我凡与族兄鳌润通上电话没有一个小时是不会停顿的。年底我工作特忙,抽不出时间,未敢问候。年初一、二、三有点怕不吉利不敢打电话,初四拨通台湾电话,是老太太接的,告知鳌润已经走了。她说老先生非常不听话,身体不适叫他赶快住院他不听,病情危急时送进医院,只一天就不治身亡了。老太太语调比较平静,因为他的身体已虚弱了好几年,几乎随时都有离去的可能,按他打电话中常用之语,“我要赶紧把要交待给你的说掉,知道自己在世不会太长。”
是徐鳌润先生告诉我宜兴的徐姓脉络渊源,他对张渚的掌故特别有研究。与他通讯交流以来,他寄来的很多复印本及有关资料足足装满一个标准箱。说真的,对这些材料加以取舍找出有用的还真要专门安排些时间,用点心思。比如说,他认为供春是有名字的,应该叫朱昌;他对吴大本(吴颐山的父亲)有很多自己的说法;对日本奥兰田《阳羡茗壶图录》里所收入的多式茶壶的作者许龙文有较深的考证与研究;他对吴骞所著《桃溪客语》有特深的理解。张渚古称桃溪,吴骞把游张渚所见作了记录,以往百年社会地貌变化相对较小,他小时候所见更有思念感情。我看了印影本后觉得凡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宜兴人,尤其是张渚人都应品读一下,尤其是搞旅游开发的,从中可以获益匪浅。如果宜兴籍的学生对之有所了解,也会获得新的启迪。所有他生前的交待,只要时间许可,我会分清轻、重、缓、急一桩桩处理。他是关心家乡想为家乡办点事,我作为家乡人,是他找到的信得过的人。只是他的资料既杂又乱,且有很多言文资料,以我的文学功底,读来感到非常吃力。
人总是要走的,长命百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多是良好的祝愿。像他这样关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确是全心全意。步人晚年多病体弱的他,更是迫不急待地要把该传下来的全传下来。虽受家庭条件限制(他的后人对传统不喜欢),但他还是千方百计以完成心愿。我一直称他族兄老师,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我受益匪浅、非常的幸运。首先是他的品格品德、精神理念和做学问的执着,这些古文言词非但流不出钞票,反而要增加花费。
社会需这种精神,需要这样的人,族兄为吾等树立了榜样,是我们的楷模。你走后,《江苏陶艺》不幸痛失了一位真挚、资深的顾问。此外令我最觉遗憾的就是计划在台湾或在宜兴见面的愿望永远不能实现了。
人活着能做一点被后人怀念的好事就不枉此生了。作为《江苏陶艺》的主编尤应感谢你带头对杂志的经费作出多次的资助。你走了,我们会一直怀念您、学习您的。
徐鳌润先生生平
徐鳌润,原名敖顺,号宜荆客,字鉴文,生于宜兴张渚下浮桥木塘巷蒋宅外公家。曾任台湾台北市新闻处广播电台副台长,是一位文史写作与历史研究的资深工作者。
徐鳌润出身贫寒,就读于国山小学,后毕业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校编采科,获考试院社会工作人员考试乙等(高考)及格,还曾在行政管理研究班学习并结业。他在大陆期间,曾任国民党军陆军第九军军需。长官公署东南航务委员会、交通部船员讲习会、中国航业人员联谊会干事。1949年赴台湾后,历任航海通讯社编辑、采访主任,台北市政府新闻处专员、研考室副主任,台北市新闻处广播电台副台长,国史馆征校处科长等职。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台北宜兴同乡会的工作,尤其对办好《宜兴乡讯》作出了贡献。他在航海社工作时,深知刊物与故乡联谊的重要性,草拟了《宜兴乡讯》发刊办法,首先向台北宜兴同乡会理监事会作出提议,被采纳。后又积极参与编校缮印工作,并经常撰文,发表见解,追述故乡往事,宣传宜兴,沟通加深了情谊。
徐鳌润热爱故乡文化,热爱写作,是一位文史写作与学术研究的资深作者。撰有《周处传》、《徐达传》《郑和新论集》、《海洋奇谭》等。《宜兴乡讯》上发表的传记、游记、考据、小说、散文等许多文章被台湾报刊转载,还有《中国小说选集》和《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单行本行世。1994年3月1日徐鳌润离职退休,但他退而不休,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史研究和写作,且成果累累、成就卓著。如紫砂史系列书籍中明代乡贤吴纶(1440-1522)、吴仕(1481-1550)以及明末清初时大彬和当代大师徐秀棠4人的年谱,均接近完稿;《周处传记》丛书的编写已有多年,即将完成编辑工作。
徐鳌润生活非常俭朴,至今未庆祝过生日。但他怀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曾分别给《宜兴文史资料》编辑室、《江苏陶艺》编辑室共捐资 2000 美元,表达了他对家乡文史工作、陶艺研究的深情和厚望。
(摘自《宜兴海外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