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宜兴紫砂技艺起源于何处?之前主流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宜兴市湖㳇镇金沙寺,但本世纪初台湾学者徐鳌润老先生曾提出过不同观点,认为紫砂技艺起源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潮山福源寺。徐老的论文《供春壶史初考》洋洋洒洒五万字,且从未在大陆出版,所以笔者将徐老论文内的观点整理、摘要如下:
一、为什么不是金沙寺?
明代王穉登《荆溪疏》记载:金沙寺在正德年间就已经没有僧人了,是一座废寺。
废弃的原因有二:
1、正德初年太监刘瑾严查“僧牒”,而金沙寺僧人大部分没有僧牒,所以僧去寺空。且因和尚嗜酒,寺中的田地财产也都卖光了。【弘、正间诸髡嗜酒,悉卖寺田】
2、当时金沙寺附近常有老虎出没,所以种植了大量毛竹来阻挡老虎(今天竹海的来源)。【余以万历癸未(1583年)……閏二月初二。……间道走金沙(颐山),路中见虎迹。舆夫尽怖……】
后来,直到明嘉靖年间,金沙寺的寺产才由杭淮花钱赎回。并请来北方高僧圆珂为住持。(那时吴颐山已经是大官,不可能再去读书了)
王穉登曾来过两次宜兴,《荆溪疏》都是亲身经历。只比“吴颐山读书、供春学壶”事件晚70年。他写《荆溪疏》时亲临金沙寺拜访了住持圆珂。如果寺中确实发生过吴颐山读书及供春做壶等事,圆珂不可能不知道,王穉登不可能不写进书中。
而周高起比“吴颐山读书、供春学壶”事件晚130年,且都是道听途说,并非亲见亲闻。哪位可信?一目了然。
结论:吴颐山寺院读书是从正德三年开始,他不可能带着书僮,选择居住在虎区的空寺中读书。
且吴颐山在《颐山私稿》中及其与几十位好友的诗词、书信中,都没提到过金沙寺。而“南山”两个字却多次直接出现。
二、为什么是大潮山福源寺?
1、根据吴梅鼎的赋,把金沙寺误作大潮山寺,至清顺治十一年相继订正为大潮山寺。吴梅鼎是吴仕的从侄玄孙,他在《阳羡甆壶赋》里推翻了从前所传说的在金沙寺读书的说法:“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谓供春壶是也。”
清嘉庆二年《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一载“大潮山,一名南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当时是吴仕胞弟吴佶岳父沈晖(侍郎)的产业。
吴梅鼎是吴颐山的从侄玄孙,他了解的情况,显然要比周高起可靠得多。
2、周容《宜兴甆壶记》原文: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甆。云“始万历间大朝山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而吴骞批注:“大朝山寺僧”当作“金沙寺僧”。——显然,这个批注是草率的、想当然的,周容并没说错,错的是吴骞。
3、大潮山中只有一座寺院,就是福源寺。寺中现存一块乾隆十八年的石碑,记载了官府颁发的严禁在大潮山私挖陶土的禁令,其中清楚地再现了当时大潮山开采陶土的盛况。
可见:福源寺周围有不少窑场和陶工居住,具备发明制造紫砂壶的条件。而金沙寺则远离窑场和陶工,根本不具备任何紫砂壶产生的氛围。
三、为什么会把大潮山福源寺误传为金沙寺?
1、吴仕别号“颐山”,而金沙寺所在的山恰好也叫“颐山”,所以导致世人以为有什么关联。其实吴仕是因为喜欢易经中的“颐卦”所以自号“颐山”,跟金沙寺没什么关系。
2、那个时代,百工技艺都视为贱业,对于吴仕这种文人来说,发明紫砂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索性推说是由其书童供春发明的。
3、朱元璋“罢团兴散”百年后,社会风气并没马上改变,而是“抗旨百年”,大部分人还是喝“团茶”,盖因“团茶”有一套复杂的程序,需要很多服务人员。如紫砂壶这种不需要服务人员、自己就能泡茶的利器流行起来,会有很多人面临失业。大潮山福源寺可是吴仕的弟弟的岳父的产业,都是自家人,肯定怕失业人员找上门来报复,所以才推说故事发生在距离福源寺15公里处的金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