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春秋时期,范蠡扶越灭吴之后,偕西施驾一叶小舟,涉三江,入五湖,归隐在宜兴丁蜀镇黄龙山麓的一个村子。他见当地陶业兴旺,遂潜心研制,鼎革造型,促进陶业,繁荣商贾。陶工们视范蠡为陶业祖师,尊称“陶朱公”、“造缸先师”,把他所居住的村落称为“蠡墅”,其宅地叫“蠡墙围”。蠡墅村旁有一泓山泉,清澈见底,名为“大水潭”。在潭边山崖上有座“西施台”,门额上石刻“万化同归”四字,据说西施经常在此屋巧理云鬓,打扮晨妆;或是弹琴吟赋,抒发情怀。村中建有神堂,供奉范蠡像,终年香火不绝,特别是每逢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之时,还要盛会祭祀。这些遗迹现在虽已荡然无存,但范蠡制陶的故事和“蠡墅”这个村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宜兴县志》中记载:“蠡墅,谓范蠡成功泛湖,曾居于此”。
1930年《工商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里有《宜兴之陶业调查》一文,就是这样说的:“宜兴之陶业,相传为春秋时范蠡所创造。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即为范蠡别墅之故址。昔范蠡居此,见近旁泥土有耐火性,且粘力甚强,察其可制陶器,因制为各种器皿,筑窑以烧之,始为陶业之权舆也。今蠡墅附近有地名蠡墙围者,尚有古窑十余座。”以后许多关于陶瓷的著作,如1932年出版的《江苏省实业志》,1936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1955年出版的《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傅振伦著),都有类似的说法。
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与无锡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无锡市东南20公里处鸿山镇土墩进行考古挖掘,发现15个土墩中有7个是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墓。其中的邱承墩大墓,根据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规格和有关专家的考证,疑似范蠡真身墓。
范蠡、西施的对宜兴陶业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条:
一、恢复了毁于战乱的窑业,重整旗鼓并合理发展。
二、宜兴原陶业产品单一,造型不丰富,范蠡亲手制造很多器型,其中有陶缸,故有”造缸先师”之美称。
三、范蠡西施合力发明“垫脚石(抬高窑坯位置,改善火力,提高成品率)”和“闷窑”技术,促进了陶器烧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产品的质量。
四、范蠡为畅通陶器销售和陶土资源开采、运输,出巨资开凿“蠡河”四十三里之长,为宜兴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促进宜兴陶业的的发展。
五、范蠡改单孔的馒头窑为多孔窑,奠定了龙窑的雏形。
鉴于这些史绩,人们尊称范蠡为宜兴“兴陶师祖”,西施为“兴陶师母”。
史上首次公祭紫砂始祖大典
2024年9月26日,在宜兴市丁蜀镇大潮山福源寺举行了史上首次公祭紫砂始祖大典。狭义的紫砂文化始祖是指明代的“四省文宗”吴仕,而广义的紫砂始祖,必然要包含陶朱公范蠡。
明天就是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如果您是一位紫砂从业者,能拨冗亲赴紫砂祖庭大潮山福源寺祭拜紫砂始祖陶朱公,实乃功德无量。
如果实在无法亲赴祖庭,也没关系,所谓“好运每向厚德会,头香岂从抢处来?”,只要心诚,在任何地方遥祭始祖都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请牢记:财富的获得并不是来源于祈求,而是来源于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心施、力施、微笑施。
只要有一颗布施的心与布施的善行,当下你就是财神!